曾经的乡村,总是一幅幅错综复杂的农耕图,一头老牛,一弯老犁,一个扶犁的老农!
犁和耙,对于真正熟悉乡村与乡村生活的人来说,是一对非常亲热的词,留存在脑际深处的记忆中,伴随着的还有一个农人藏犁的故事。
大概是在古代,有一对父子在地里犁地!
到了该回家吃早饭的时分了,父亲让孩子去把犁给藏起来。孩子就把犁藏好了后,向父亲那里一边跑还一边大喊着:“我把犁藏在地旁边的草丛里了,咱们回家吃饭吧!”
父亲:你叫那么大声干嘛?怕他人不知道吗?被偷了怎么办?
吃完饭的父子俩再次回到地里,让孩子去把犁取回来。只见孩子在地里转了一圈,回到父亲身旁,小声的说:爸,犁丢了......
每年春耕来到,最先上台的耕具是犁。
犁乃耕具之首,是曾经的乡村中最主要和昂贵的耕具,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最典型代表,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见证者。
三角形的铁犁头斜插入土,由耕牛拖引而犁起的田土,顺着弧形的犁壁一块块被掀翻在犁的右边。
一片一片的土地翻起了层层波浪,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轻细,且犹如一排排诗行,摆放有序。
随后来的是耙,在老黄牛的拖拽下,11支一尺多长铁打的尖锐耙齿,不但能戳碎土块,割断杂草,还能从高处运土到低处,使田面平坦。
耙是最难使的一种耕具,耙田代表农耕技术的最高水平。
在几十年前吃大锅饭的那个时代,生产队里几位受人尊敬的耙田老把式,他们横耙竖耙,把一坵坵大水田耙得又平坦又松软。那时,好耙手一天能挣最高的12个工分,虽然只值1.2元钱,却是插秧人的一倍……